今天是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
12340是全國統計系統社情民意調查專用號碼 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公告 1+x考核時間安排表 遼寧省禁毒信息網鏈接 新遼寧精神“長子情懷 忠誠擔當 創新實干 奮斗自強”

 當前位置: 首頁 >> 黨建園地
— 時:惜時守時 與時俱進 —

蘇東坡曾寫過一篇《冬景》詩:“荷盡已無擎雨蓋,菊殘猶有傲霜枝。一年好景君須記,最是橙黃橘綠時。”一年好景,橙黃橘綠,關于萬物與四時,古人說得多么簡約而優美啊。四時的輪轉,就這樣與古詩詞連為一體,再也無法分開。

  時,《說文解字》釋為“四時也,從日寺聲”。甲骨文中時字上部為止,表示行進,下部為日,表示太陽,整個字形表示太陽的運行。到了小篆,止變為寺,由“日”、“土”、“寸”組成的“時”字寫法如上,把太陽的運行描述得更為細致:太陽的影子是一寸一寸從土地上移過去的,這個“時”,既表每天的時間推移,也表每年的四時更替。

  舉頭看天,日最明亮,時字中有日,“時”與“天”便有了某種聯系。古人“觀乎天文以察時變”,把世間的一切變化歸因于時間的流轉,而時間的流轉傳遞的是天道運行的法則,“時”便從最初單純的時間概念,成長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化概念。在對時間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中,在對周圍客觀物象的觀察和體悟中,在四時的流轉往復里,人類逐漸讀出了生命的節律循環,于是人們用對時間的感悟來反觀自身,四時不僅是自然生命生死興衰的表征,更具有與人精神相參透的特質,這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時間意識。

  人與萬物共處天地之間,四時的交替、萬物的榮枯、人生的演進、歷史的興衰,無論是自然的還是社會的現象,都會撥動人們的心弦。劉勰《文心雕龍》說:“春秋代序,陰陽慘舒,物色之動,心亦搖焉。”陸機《文賦》說:“悲落葉于勁秋,喜柔條于芳春。”滄海桑田,人的生命是短暫的,而時間卻是永恒的,它像滔滔的長江水,奔流而下,日夜不息,一去不回。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花開花謝,潮起潮落,月盈月虧,時間好像在循環,但人的生命卻在這歲月的輪回里漸漸衰老。因此,歲月的流逝總能引發人們多種多樣的時間情結,例如孔子曾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”屈原發出過“遂古之初,誰傳道之”的疑問,李白寫出了“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”的千古絕唱。

  “時”與“天”合,組成“天時”。俗話說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那么“天時”究竟是什么?我們平常談論的“氣候、天氣、局勢、顯示征兆的天象”等均包含于天時之中,卻又未盡天時之義。我們很難給“天時”一個確切的定義,因為“天”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信仰符號。其義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既無所不包,又無法確指!皶r”與“天”合,給混沌的信仰一種動態的感觸。古人順應“天時”的典型經驗就是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而其深刻的教訓則是竭澤而漁、拔苗助長。這些經驗和教訓,是時間沉淀下來的生存智慧。

  “時”與“機”合,組成“時機”。時機就是不早不晚,恰逢其時。人的行為在不違背天時的大前提下,要取得最大效益,還要善于創造時機、捕捉時機。古人說“來而不可失者,時也;蹈而不可失者,機也”,說“機不可失,時不再來”,說“功者難成而易敗,時者難得而易失”,說的都是行動要把握正確時機、行為要“合時宜”。很多事,只是因為沒有在合適的時機去做,好事才變成了壞事,那便叫做“不合時宜”。比如,“秋扇見捐”,是因為扇子送風在秋天不合時宜,才無用武之地;而“雪中送炭”,是因為炭火在冰雪中正合時宜,才送來得恰到好處——究竟是相得益彰、錦上添花,還是事與愿違、雪上加霜,全在于形勢的需要、在于對時機的把握。

  “時”既是一個靜態名詞,如過去的時間永遠凝固在那一刻;同時“時”也是一個動態概念,它無窮無盡,永不停歇其腳步。人要跟隨它的腳步,還必須與時偕行、與時俱進。明乎此,就讓我們“學而時習之”,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專注當下,惜時、守時,創造和把握時機,把每一剎那變成永恒。(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)

 
 
版權所有:鞍山市交通運輸學校
地址:鞍山市鐵西區奧育街149號 電話:0412-8402005 傳真:0412-8402023 網址:www.chinamgame.com
遼ICP備12009890號-1 遼公網安備 21030302000142號 本站總訪問量:8761871 一方策劃網頁設計
久艹在线